
“听说了吗?济南超过广州、南京、青岛等城市易多投资,成为仅次于北京、深圳、上海、杭州的‘全国第五’了!”
“济南?第五?我没听错吧?”
近日,一份《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(2025年)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的发布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议论。而引起这场热热闹闹讨论的就是处在榜单TOP5的济南。有网友拍手叫好,感叹“济南终于支棱起来了”,也有网友对《报告》的结果存疑,戏谑以后就是“北上深杭济”。
事实究竟是什么呢?济南这座以泉水闻名的千年古城又为何能荣登“全国第五”呢?
多维度 标准化
报告很权威
一切还要从这份《报告》说起。
以往,国家各城市的排名多是“唯GDP论”,那些耳熟能详的城市总是位居前列,逐渐形成了人们的一种思维定势。因此,当济南成为黑马,跃上榜单前列时,议论之声四起。
这份《报告》究竟有何背景呢?
今年7月易多投资,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,会议强调,坚持因地制宜、分类指导,以建设创新、宜居、美丽、韧性、文明、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,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,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,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,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、动能转换、品质提升、绿色转型、文脉赓续、治理增效,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,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。
正是在此背景下,“城市综合发展指数”应运而生。这份来自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的《报告》是我国在城市综合发展领域的首份标准化研究成果,通过“创新城市、宜居城市、美丽城市、韧性城市、文明城市、智慧城市”六个维度,选取90个具体指标,全面衡量城市的发展质量。其权威性可见一斑。
在本次研究选取的国内36个城市中,包含了27个省会城市(暂未选取香港、澳门、台北)、4个直辖市(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重庆)以及5个计划单列市(大连、青岛、深圳、宁波、厦门)。在这强有力的竞争中,济南的“各科”成绩如何呢?
《报告》指出,济南的城市综合发展指数得分80.3分,与北京差了近5分。在6个维度中,济南在5个维度中排名前十,其中,在“宜居城市”中排名第二,在“韧性城市”中排名第六,在“文明城市”中位列第八,在“智慧城市”中排名第九,在“创新城市”中排名第十,为综合排名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宜居、文明、智慧、创新、韧性
济南上演“变形记”
从济南登榜前十的5个特征角度来看,济南在宜居城市、文明城市、智慧城市、创新城市、韧性城市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。而拿下好名次的济南这次能“跻身全国第五”,关键分离不开“宜居城市”这门“功课”。
《报告》中写道,济南“宜居城市”得分是84.28,仅次于北京。“宜居”成绩突飞猛进的背后,是济南在有序“留、改、拆”中重塑城市风貌、破茧教育新章、补足民生短板的创新实践。
济南宜居的答案就写在那些重获“新生”的城市空间里。今年,在城市更新方面,济南已启动项目80个,完成年度投资160.6亿元;在城中村改造方面,已启动项目51个,完成年度投资144.6亿元。历下区文东辖区老旧小区更是“现身说法”。早年间,文东辖区的老旧小区均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老化、物业管理难等共性问题。经过改造,现在文化东路街道的老旧小区已完成从“点”的突破变为“面”的绽放:健康路7号院已经彻底变了样;师东新村用“微循环”破解停车难;羊头峪东沟28号建起非机动车棚,告别“飞线充电”……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。
济南宜居的答案还写在教育版图的蝶变跃升里。9年前,高新区还是一片“教育洼地”,彼时全区一年级新生仅2400人,优质教育资源近乎空白。而现在该区每年有近万名新生涌入易多投资,年均1500名转学生让这片土地成为济南教育版图上最炙热的区域。
从老旧小区焕新,到公共基础设施增补,再到大力扶持教育变革——这些发生在市民身边的点滴改变,并非零散的偶然,而是济南市年复一年、系统推进的“民生实事”的具体体现。
在“创新城市”维度上,济南同样表现优异。《报告》明确指出,在技术创新力方面,济南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,加强核心技术储备,展现了技术创新助力产业竞争力的强劲动能。
如今的济南正全力以赴探索科技创新之路。“数字济南”成为省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,累计建成数据中心40家、5G基站5.4万个,算力总规模4500P。济南构建多层次实验室体系,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20家、省实验室3家、省重点实验室126家,数量均居全省首位。此外,济南还聚焦新材料、智能制造与新能源、空天信息、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,推动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崛起。
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,济南在“文明城市”方面积极建设非遗名城。济南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拥有龙山文化、泉水文化、名士文化等深厚文化底蕴,更孕育出丰富的民俗资源,如面塑、皮影等。2024年,济南累计建成“泉城书房”60家、打造“泉城文化驿站”70家、备案博物馆95家,焦家遗址和龙山文化写入全国统编历史教科书。
在城市管理上,“智慧”与“韧性”相辅相成。济南坚持建强智慧城市中枢,创新智慧城市应用。在济南智慧泉城运行管理中心,巨大的电子屏上,城市运行的关键指标——交通流量、生态环境、应急管理、公共安全等信息实时跳动、一目了然。在全市城市安全运行监测预警指挥平台,济南打造了燃气、热力、森林防(灭)火等21个专题,实现全方位应急预警报警事件监测。这背后,是智慧化与数字化带来的高效精准,是海量数据资源的汇聚、融合与共享。
正是这些看得见、摸得着的改变,最终都转化为了“实实在在的获得感”。而这一切的背后,是济南在“让市民生活得更方便、更舒心”这份初心上,所下的真功夫、细功夫。
泉水叮咚响
工业老城的绿色之路
一提济南,除了趵突泉、把子肉,大众的潜意识里可能还默认它是座“工业老城”。细看榜单,虽然济南在“美丽城市”维度上暂未上榜前十,但这位“老大哥”不甘落后,努力破解传统发展模式瓶颈,从工业强市奔向“新未来”。
2024年,济南全面完成山东省下达空气质量改善目标,PM10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,PM2.5降至36微克,优良天数同比增加30天,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。雨污合流管网、黑臭水体“两个清零”任务全面完成,重点泉群保持21年连续喷涌。大明湖南岸见湖透绿、实现城湖一体,“一湖一环”绿道全线贯通。黄河下游环泰山区域国土绿化项目入选中央财政国土绿化示范项目……济南正以更高站位、更宽视野、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,致力于打破“工业城市污染多”,全力构筑山泉湖河城浑然一体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济南。
然而,济南想要继续推进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,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仍是必选动作,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,更是必不可少的“良药”,如,强化河湖水域岸线管控,稳妥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等等。
此次济南“意外”登榜,实际上并不意外。或许是大众传统印象与城市治理实效在理念上发生“错位”,也或许是你很久没来济南看看了,无论什么原因,这座以“山泉湖河城”的自然禀赋为底色,用绿色触勾勒未来,以温暖关怀人心的城市,永远以开放的怀抱等你。
资料来源:新华社、齐鲁壹点、济南日报等
(大众新闻编辑 许光宇)
辉煌优配-杠杆炒股-杠杆配资网-实盘配资平台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